【光明日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初心和使命

  • 2019年09月29日
  • 光明日报
关注西法大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强调,要牢记初心和使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恒定的可贵品格,更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的庄严宣示。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把握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高质量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诞生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初心使命首先来自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伟大理想,植根于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崇高目标。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而不断形成新理论、开创新境界、指导新实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引新中国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个政党的初心使命,诠释着这个党“是什么、干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就因为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有9000多万党员和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只要始终守初心、担使命,那就无坚不摧。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丧失理想信念,要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立根固本。

2、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至今仍然具有重大价值。中国共产党植根中华大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也浸润着心系家国、忧乐天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本色。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崇尚“和”“合”理念,追求大同理想,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数千载的文化基因,影响深远。在儒家《礼记·礼运》篇中,论述了从“小康”进入“大同”之世,阐述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准则。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是大家共同享有的,育幼、养老等都有妥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失去劳动能力的人则由社会供养,大家相爱相助,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人们和平地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大变局的演进方向,把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和世界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宣言,也是中国行动。

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初心即至真至纯的“真心”,情系家国的“忠心”,“天下为公”的“公心”,追求生命觉悟、境界提升的“觉心”,坚守信仰信念的“恒心”。

《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党的干部,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要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心连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归根结底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长期执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老百姓才能生活更加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4、以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去庸俗、远低俗、不媚俗,做到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求索的精神命题,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其化为实际行动的永恒接力和不竭动力。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把握党的初心使命的深刻内涵,厚植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科学信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从文化层面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注重总结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党性修养迈向内在觉悟、内在超越过程中,党员人格和精神境界从“小我”向“大我”“无我”成长过程中,党员本人的“高峰体验”“高原体验”等党性觉悟经验,使其不仅在入党宣誓仪式中体验到的加入组织的神圣感,而且在党性修养的过程中体悟到党性的神圣性,从而内在地促进党员干部对理想信仰的虔诚执着、至信深厚,满足党员干部的终极关怀与安身立命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信仰不真信、修身不真修、理想信念迷失等“思想根子”问题,收到固本培元、立根铸魂之效,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

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学习、感悟、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融会贯通、形成觉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文化情怀和精神境界,获得正确处理公私、义利、是非、情法、亲清、俭奢、苦乐、得失关系的“准星”,立公心、去私心、守初心,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支撑政治定力,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作者:马明伟,系国资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相关新闻

  • 【主题教育·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扩大)会议

    8月27日下午,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为主题,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前集中学习(扩大)会议。学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会议。 会议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会上,八位同志作了交流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打牢了高质量开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思想基础。 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确保本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出好风气、高质量、新气象。检视差距不足,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用好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挖问题症结,找准问题背后的作风和思想根源,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 会议要求,学院要在我校主题教育中争当排头兵,要准确把握主题,深入学习领悟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树牢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完善工作机制,认真总结上半年工作,科学谋划下半年任务,完成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以实际举措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院班子成员,院长助理,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和科级干部参加会议。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08-30
  • 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研讨会

    7月18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长安校区诚意楼青博室召开学习研讨会,院党委书记刘驰主持。 会议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和《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专题摘编》《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论党的自我革命》等主题教育指定学习材料部分篇目。再次学习了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下发的《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年度考核标准(试行)》。 院党委书记刘驰、院长魏奇、副院长鲁洋分别以“全力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问题与对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及其成效研究”为题,进行交流发言。 会议要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对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牢记殷切期待和谆谆教导,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要把学习和学院具体工作相结合、和学院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会议对暑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3-07-20
  • 我校举办《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集刊建设座谈会

    7月1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集刊建设座谈会在我校长安校区举行。副校长孙昊亮,澳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於兴中教授,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民间法》执行主编彭中礼教授等参加,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邱昭继主持。 孙昊亮代表学校感谢於兴中教授、彭中礼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以下简称《学刊》)集刊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孙昊亮表示,学校高度重视集刊建设工作,将集刊建设、科研水平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一体化推进。《学刊》主题鲜明,办刊基础好,栏目有特色,学校将全力支持《学刊》建设,为《学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经费和队伍保障。孙昊亮希望《学刊》编辑部的老师和同学尊重学术规律,发扬“冷板凳精神”,倾心把《学刊》办好,建成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於兴中表示,《学刊》不仅在国内法学界具有影响力,而且具有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法学学术交流平台、获得国际影响力的潜力。下一步应当继续扩大优秀稿源,争取国内外优秀学者的支持,《学刊》要走国际化办刊的路子。 彭中礼表示,刊物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主题引导学术研究、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其瑞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刊》的基本情况。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学刊》的组稿情况、公众号建设情况、栏目设置、网络推送、稿件取向、文章类型、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各抒己见,为《学刊》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贡献了有益的建议和想法。 (供稿:高等教育研究所 法律、科技与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3-07-14